什么是屯田? 想了解古代屯田政策对历史的影响,看这本书就够啦!

军屯是封建朝廷为了解决驻防军队的军需粮饷问题,组织戍守官兵就地开垦田地,从事农业生产,实行兵农相兼,寓兵于农的一种生产形式。军屯的劳动者主要是军队官兵及其眷属,平时官兵在驻防地或屯垦区戍守操练,农时耕种,战时出征。通过亦兵亦农、耕战结合、生产自给的形式,既承担了防卫的军事职能,又解决了军饷供给问题,节省了坐食之费,免除了长途转输粮草之苦。

历代军屯都具有军事性、边疆性、自给性的本质特点,即军队屯田的首要目的是为防守和征战而屯,属军事性质,因而历代的军屯多设置在地广人稀的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并且是为了解决驻军自身的军需粮饷问题而开展的屯田。由于军屯的这些特征,历朝历代必然会采取这种军事防卫和生产经营相结合的军屯方式,并曾取得过显著成效。

民屯是封建朝廷在某一个时期,通过移民或招募流民进行垦荒耕种,以开发土地、发展生产来解决军饷民食的屯田经营方式。与一般的鼓励农民垦荒不同,民屯不仅有固定的屯垦区域,更有严密的组织管理制度,是带有一定的军事强制性质的经营形式。通过建立民屯,既能安置移民,解决平民百姓的生存问题以稳定社会,又能为国家提供丰厚的赋税收入,因而也是历代长期实施的主要屯田形式。

商屯主要有盐屯,源于宋代以来的盐法开中制。是明代普遍施行卫所军屯和移民屯田的同时,为解决边地驻军粮饷,充实边疆粮食储备,利用盐法开中逐步发展形成的一种屯田经营形式。明朝在宋代盐法开中的基础上,鼓励盐商运粮至边地仓库缴纳,由官府按照盐粮的一定比价,给予盐引(领取食盐的凭据),盐商凭盐引领取盐货进行贩卖,从中获取利润,而朝廷以此来解决边地军饷粮储问题。

在以粮易盐的过程中,盐商为避免长途转运粮食到边地的艰辛,也为了降低运输粮食的费用,以获得更好的效益,乃在官府拨给的边区土地上募民开垦耕种,以所收获的粮食就地缴纳到官仓,换取盐引领盐贩卖获利,故称为商屯。

商屯产生于明代,它在各种屯田形式中所占的比重不大,但也在解决边疆戍守军队的粮饷、巩固边防、开发边地、促进边疆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繁荣等方面都发挥了很好的作用。在清代还出现了少量的矿屯、漕屯等屯田经营方式,也属于商屯的范畴。

历代为巩固国防、保卫边疆,在边疆地区组织开展的军屯、民屯和商屯等屯田,简称边屯。

边屯在中国古代的历朝历代多有施行,而且是主要的屯田形式。边屯实施的时间很长,地域广泛,对历代封建王朝的巩固和发展,特别是对边疆地区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早在战国后期,一些诸侯国就已经出现了屯田这种生产方式的雏形。秦代的迁民实边已经具有屯田的性质,两汉时期则在西北边疆地区开始了大规模的军屯和民屯;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屯田逐步发展成为一种较为完善的农业生产经营制度,就是屯田制。

隋唐以后到两宋、元、明、清时期,各封建王朝的统治者都曾经组织实施过有效的屯田经营,特别是元、明、清时期,屯田的形式、规模和成效都大大超越了前代,成为历史上屯田发展兴盛的时期,屯田的组织管理制度也更加趋于完备和成熟。

纵观中国自秦汉以来的发展史,在每个封建王朝兴起的前期,统治者为巩固政权、稳定社会,都能够革除前代的弊政,做到励精图治、政治修明、重视民生、发展生产,促进社会经济的较快发展,逐步实现国力强盛、人民安居乐业。但由于承平日久,到了中后期,统治者逐步腐化堕落,残酷剥削压迫人民,逐步走向政治腐朽、经济衰退,或因严重的天灾人祸等原因,造成社会动荡,民不聊生,封建王朝走向衰亡。

到了人民无法继续生存下去,统治者也难以统治的时候,必然会爆发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或社会动乱,经过频繁的战乱和剧烈的社会动荡,最终的结果就是改朝换代。这种战乱和灾祸,会造成人口的大量伤亡、社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物质财富的极其匮乏。出现百姓流离失所、土地大量荒芜,甚至赤地千里、白骨蔽野的萧条景象。

通过改朝换代,新的封建王朝建立后,统治者为了巩固新生政权,恢复封建统治秩序,必然会吸取前代的经验教训,采取较为宽松的政治经济政策,以稳定社会,恢复和发展经济。其中常常采取的一个重要举措,就是招抚无地或少地流民或组织移民开垦荒地,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

为了巩固边防,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朝廷需要派遣大量军队在边境地区和战略要地征战和镇守。而解决驻防军队的军需粮饷问题,又是朝廷和官府的头等大事,因而也常常采取兵农结合、寓兵于农的军屯方式实施屯田戍边。所以,中国历史上的屯田,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每个新的封建政权的建立和发展,必然带来屯田生产方式的建立和发展,而屯田的发展兴盛又有力地推动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进步。随着统治政权的逐步衰亡,也必然会造成屯田生产经营的衰落。屯田始终伴随着历史的演进而存在和发展,与历代封建政权的存在和发展相始终。因此,屯田与朝代的更替和社会的发展相辅相成,成为中国古代的一种重要的政治经济制度,成为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一种重要力量。

屯田制的长期存在和发展,对我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都产生过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封建国家组织的军队屯田和移民屯田,不仅促进了土地开发,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更重要的是在长期实施屯田的过程中,促进了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各民族人口的多次大迁移、大融合,在边疆民族地区传播了中原内地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和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汉文化,推动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开发和发展,维护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在边疆地区实施军屯、民屯的过程中,大量的屯田军民在边地屯驻,增加了边境地区的防卫力量,使边防得到巩固,为国家创造了稳定发展的条件,为百姓提供了安居乐业的生产生活环境。屯田不仅能够就地解决驻军粮饷问题,也减轻了因长途转输粮饷给国家和百姓带来的沉重经济和徭役负担。屯田军队和移民的到来,为开发边境带来了大批农业劳动力及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以及一定的资金、物质装备等生产要素。屯田军民在当地开垦荒地,兴修水利,修筑道路桥梁等基础设施,发展手工业和商业集市贸易,推动了这些落后地区的经济文化开发,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边疆落后地区与内地的发展差距。

屯田军民从内地农耕地区来到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必然带来内地发展更成熟的思想观念、生活习俗和教育文化等等。经过与边疆各民族的共同生息繁衍,不同思想文化相互碰撞、影响和吸收,再通过婚姻血缘的融合,逐步走向经济文化的相互融合,逐步形成水乳交融的民族关系,促进了各民族的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

经过这种长期的融合发展,在边疆地区形成了独具特色、底蕴深厚的地域性文化,这就是边屯文化。

边屯文化是通过历史悠久的边疆屯田逐步积累发展起来的丰厚文化资源,在长期的传承发展中成为中华多元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由于我国疆域辽阔、民族众多,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地域的自然环境、社会条件、民族构成和民族文化风俗等方面都各不相同,甚至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因而在不同地区、不同环境下形成的边屯文化,其表现形式和文化内涵又各具特色、异彩纷呈,具有突出的地域性、多样性特点。这就使边屯文化成为中国多元文化中历史悠久、内容丰富的多姿多彩的优秀传统文化。

云南自古以来是多民族地区,与内地有着密切的经济文化交流。自秦汉时期起,中央王朝开始在云南设置郡县,加强对云南的统治。历代王朝通过移民军屯、民屯、商屯等方式,促进了汉族与当地少数民族的融合,推动了云南的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元代以来,大规模的屯田开发和汉族移民,加速了民族融合,来自中原地区的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儒家文化,促进了云南社会、经济、文化发展。

云南边屯文化融合了汉文化与各少数民族文化,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体现了各民族团结和谐、共同发展的精神。

《云南屯田史话》

郭廷华

策划编辑:马 滨

责任编辑:朱海涛

出品:云南人民出版社融合发展营销中心

撰稿:张益珲

编辑:张丽园

校对:李 爽

初审:张益珲

复审:李 睿

终审:段兴民

本文图片由AI生成

·书林100·

云南人民出版社旗下品牌

视频号:书林100◆抖音号:ynrmxmt

账号运营:融合发展营销中心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