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别再傻傻地分不清火车、动车和高铁
火车、高铁、动车到底是啥意思?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是怎样的?简单科普一下。可能理解错误,请指正。
最早的铁路客运,乘客坐的火车真是火车,靠燃烧煤炭运行的。这种蒸汽机车的原理不复杂,通过燃烧煤炭转化为热能,将锅炉中的水汽化,推动蒸汽机活塞往复做功,带动机车车轮旋转,从而牵引火车前进。
在20世纪50-80年代左右吧,属于老绿皮车时代,绿皮车是我国旅客列车最具代表性的形象,曾是中国铁路运输的代名词。
为了与那些高速列车以示区别,2014年,中国铁路总公司逐步对全路时速在160公里以下的普速客车统一更换车体外漆,车体颜色重新刷上绿色,包括普客、快车(K字头)和直达特快(Z字头)列车车体。
绿皮火车承载着几代人的记忆,是中国铁路发展历史的重要见证,也就有了继续存在的价值。
说重点。
火车这个名称起源于蒸汽机车。所谓的蒸汽机车就是以蒸汽机为动力,通过燃烧煤、木等燃料加热水产生蒸汽驱动列车。现已基本被淘汰,仅在部分旅游线路或博物馆中保留。但时间久了,约定俗成,所有的列车都称之为火车。
1.如果按照动力来源划分的话,火车可以分成蒸汽机车、内燃机车、电力机车
内燃机车是以柴油机为动力,通过传动装置驱动车轮。适应性强,无需依赖外部供电,广泛用于货运列车及部分短途客运列车。
电力机车需要依靠接触网(或第三轨)获取电能,通过电动机驱动列车。特点是效率高、污染小、速度快,是现代高速列车和干线客运列车的主流类型(如高铁、动车)。
2.按照车速大小划分,火车可分为:高速列车、快速列车和普速列车
高速列车的设计时速≥250公里,主要运行于高速铁路。采用专用轨道和先进技术,注重舒适性和时效性。
展开全文
快速列车的时速是120-200公里,包括快速旅客列车(如K字头)、直达特快列车(Z字头)等,运行于普通铁路或客货混跑线路。
普速列车的设计时速≤120公里,主要为普通旅客列车(如绿皮车),停靠站点多,速度较慢,适合短途或低成本出行。
高速动车组列车(G字头)的设计时速是250-350公里,实际运行时速多在300-350公里(部分线路因条件限制为250公里)。特点是运行于高速铁路专线,停靠大站。
我们通常所说的“高铁”,这个叫法是不科学的,但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早已习惯,也给大多数人带来错误的理解。
动车组列车(D字头)的设计时速是200-250公里,部分线路因兼容普通铁路,时速可降至160公里。特点是可运行于高速铁路或客货混跑的快速铁路,停靠站点比G字头多。
直达特快列车(Z字头)的设计时速是160公里,是普速列车中等级最高的车型。多为“点对点”直达(如北京到上海),中途一般不停车。
特快列车(T字头)的设计时速140公里。特点是停靠地级市及重要县级市。
快速列车(K字头)的设计时速是120公里。特点是停靠站点更多(包括县级站),覆盖范围广,是普速列车中数量最多的类型。
火车、高铁、动车到底是啥意思?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是怎样的?简单科普一下。可能理解错误,请指正。返回搜狐,查看更多